技术创业成果填补空白、创新创业生态日臻完善、创新型企业走向国际……上半年,“创新创业经济”成为北京中关村一张耀眼名片。此为中关村持续深化改革,释放市场活力,培育创业内生动力,打造全球科技创新创业中心的结果。
创新创业高地:日均创办16家高科技企业
这些年,中关村每年创办企业6000家,日均诞生16家企业;今年1到5月,中关村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收入1.1万亿元,同比增长14.3%。这一中国科技创新聚集地,正成为国内创业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
刚过6月,小米创始人雷军迫不及待地在微博上宣布,今年上半年,小米共销售了2611万台手机,同比增长271%,销售额约330亿元,同比增长149%。
5月,起步于中关村的京东叩开了美国纳斯达克的大门,上市融资规模达到17.8亿美元,按发行价计算,市值超过200亿美元。创业之初投入1万余元的京东,成功演绎创业梦的大步跨越。
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助推战略新兴产业取得突破。在中关村创业十余年的“海归”刘明上月宣布,其创办的京微雅格成功研发了我国首枚高性能“万能芯片”,实现了我国在此领域的“零突破”。
中关村,作为充满内生活力的科技创新创业中心正加速形成。
除障碍、塑活力,找到政府与市场“新平衡”
得益于在破除体制障碍、为市场活力“松绑”等方面的持续探索,一些困扰科研创新的难题,在中关村得到破解。
1月,北京推出了“京校十条”,创造性地提出高校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所给予的奖励比例下限由以前的20%提高至70%。同时,鼓励高等学校科技人员参与科技创业和成果转化,并制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创业支持办法等。
这一切,有力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印奇和唐文斌的团队在人脸识别技术领域超过美国Facebook,走在全球前列,获得联想、360等企业订单。
6月,“中关村创业大街”正式开启,成为全国首个创业要素规模聚集区。联想之星、36氪、Binggo咖啡等10余家专业创业服务机构为种子期、初创团队创业者提供必要“养分”。
中关村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取得了新平衡,“政府支持与市场运作”结合模式的成功运用,提升了效率,激发了区域内创业活力。
善引导、促放大,化身市场力量撬动创业金融
2002年,留学归国的陈胜军在中关村创办集盛星泰,独立研发“活性碳纤维超级电容技术”,该技术在风力发电机、磁悬浮车站等领域至关重要,由于受制于经费,研发举步维艰。
中关村创业投资引导资金与两家市场投资机构合作,设立创业投资基金,以“政府引导+民间参与+专业管理”模式,为陈胜军公司投资3150万元。今年,这个团队获得了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家级重点新产品等荣誉。
中关村首创政府引导资金,通过市场机制筛选高成长企业的支持方式,放大了金融市场活力。目前,中关村参与设立的创投基金已达33家,基金承诺出资总规模达178亿元,是中关村政府创业投资引导承诺出资总额10亿元的近18倍。
多年探索努力,中关村打造了涵盖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企业需求的科技金融服务。“十一五”以来,中关村地区发生的创业投资案例和投资金额均占全国三分之一左右,起新上市的公司中75%以上是获得过创业投资支持的企业。中关村科技金融创新正为打造中国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不竭动力。 |